
“比特币赚的钱会被调查吗?” 的疑问,本质是对虚拟货币交易法律边界的关切。我国明确禁止比特币相关交易炒作活动,因此 “赚钱” 的背后暗藏多重调查风险,从资金来源到交易行为,只要触及监管红线均可能引发核查,需从监管定性、调查场景与法律后果三方面厘清真相。
从监管定性看,比特币 “赚钱” 本身就处于非法语境中。中国人民银行等多部门早已明确,比特币不具有与法定货币等同的法律地位,相关交易活动属非法金融活动。这意味着无论通过交易、“挖矿” 还是所谓 “私钥破解” 获利,其收益均无合法基础,如同链克交易的收益一样,不受法律保护,且天然具备被调查的风险前提 —— 非法活动产生的资金流水本身就是监管关注的重点。
触发调查的核心场景集中在三类情况。一是资金来源可疑,若比特币收益与电信诈骗、网络赌博、洗钱等犯罪资金勾连,即便用户自称 “不知情”,也会因资金流向异常被警方调查。2025 年某案例中,男子将比特币交易收益转入银行卡,因上游资金涉及诈骗,其账户被冻结并接受刑侦调查,最终虽未追责但资金被没收。二是交易规模较大,个人单日比特币兑换人民币超 5 万元,或累计交易超 20 万元,银行会触发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,推送至反洗钱监测系统,这与企业对公账户异常流水的监测逻辑一致。三是涉及非法经营,若为他人提供比特币交易中介服务并从中 “赚钱”,会因涉嫌非法经营罪被立案调查,此前某平台组织者因促成亿元级交易获利,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。
税务与金融监管的双重核查更放大了风险。尽管比特币不被视为合法资产,但税务部门明确指出,虚拟货币交易所得若未申报,可能构成偷税漏税,面临补税、罚款甚至刑事责任。同时,银保监会要求金融机构对涉虚拟货币的资金往来加强管控,一旦发现账户有 “比特币充值”“矿机采购” 等流水,会采取暂停非柜面业务、约谈账户持有人等措施,实质是启动了调查程序。
需警惕 “赚快钱” 掩盖下的刑事风险。部分用户通过 “搬砖套利”“合约交易” 等方式从比特币中获利,但这些行为若涉及伪造交易数据、操纵市场价格,会构成诈骗罪或操纵证券、期货市场罪。更严重的是,若明知资金来自犯罪仍通过比特币 “洗白” 获利,会触犯洗钱罪,量刑最高可达十年有期徒刑,与通过私钥破解窃取比特币的盗窃罪追责力度相当。
综上,比特币赚的钱不仅可能被调查,其非法属性更注定了收益随时面临被没收的风险。公众需摒弃 “投机获利” 幻想,远离所有虚拟货币交易,避免因一时贪念陷入法律漩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