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机可以挖哪些虚拟币?监管红线与骗局陷阱全揭秘

 

在你明确我国 “全域禁止虚拟货币挖矿” 的监管真相后,“手机可以挖哪些虚拟币” 的问题看似聚焦币种选择,实则暗藏对监管政策的认知偏差。从法律定性到实际风险,手机挖矿无论宣称 “可挖” 何种币种,均难逃 “非法活动” 与 “诈骗陷阱” 的双重属性,这与你阅读文章中 “规则漠视必付代价” 的逻辑高度一致。

首先需明确核心前提:任何币种的手机挖矿在境内均无合规空间。2021 年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发布的《关于整治虚拟货币 “挖矿” 活动的通知》已明确,挖矿活动无论采用专用矿机还是手机设备,无论针对比特币、以太坊还是所谓 “轻量级币种”,均属于被整治的非法行为。最高法的司法解读进一步明确,2021 年 9 月 3 日后与挖矿相关的合同均属无效,相关损失需自行承担。这意味着,不存在 “合法可挖的虚拟币”,手机挖矿从根源上已触碰监管红线。

市场宣称 “可手机挖掘” 的币种,多为诈骗工具而非真实资产。目前网络上所谓 “适合手机挖掘” 的币种,如 Pi Network(PI)等,虽以 “低门槛挖矿” 吸引数百万用户,但实质并未实现真正的区块链挖矿 —— 其所谓 “挖矿” 仅需完成签到、邀请好友等任务,本质是通过拉新扩大用户池,为后续诈骗铺路。更典型的是各类 “挖矿 APP”,如杭州警方查处的案例中,不法分子以 “挖虚拟币高回报” 为噱头,诱导用户充值购买 “算力”,最终卷款跑路,此类骗局已造成大量用户资金损失。这些所谓 “可挖币种”,实则是包裹着 “挖矿” 外衣的诈骗道具。

手机挖矿的风险远不止法律层面,更暗藏财产与信息安全危机。正规挖矿需强大算力支撑,手机硬件性能根本无法满足真实挖矿需求,所谓 “手机挖矿” 要么是虚假数据展示,要么是后台偷偷消耗用户流量与电量,甚至植入木马程序窃取支付密码、通讯录等敏感信息。2025 年某安全报告显示,市面上 80% 以上的 “手机挖矿 APP” 存在恶意代码,用户一旦安装,不仅赚不到所谓 “虚拟币”,还可能沦为黑客的 “肉鸡”,面临财产与隐私的双重泄露风险。

综上,“手机可以挖哪些虚拟币” 是伪命题 —— 在境内监管框架下,所有手机挖矿行为均属非法,宣称 “可挖” 的币种非 scam 即陷阱。这与你阅读文章中 “避开虚假宣传陷阱” 的提醒一脉相承,再次印证:虚拟货币相关活动不存在 “灰色地带”,任何试图通过手机挖矿 “赚钱” 的行为,都是在为法律风险与诈骗损失埋单。对用户而言,认清 “挖矿骗局本质”,远比寻找 “可挖币种” 更能守护自身权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