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HE 币创始人:信息迷雾背后的诈骗陷阱与风险警示

 

“THE 币创始人” 的查询结果一片空白,这一异常信号直指一个关键事实:THE 币极可能是缺乏真实项目背景的 “空气币”,其所谓 “创始人” 要么是虚构身份,要么是隐藏在暗处的诈骗分子。在 2025 年虚拟货币诈骗案件中,超 70% 的 “空气币” 项目会刻意隐匿核心团队信息,THE 币的信息空白特征,与此前曝光的多个卷款跑路项目高度吻合,需警惕其背后的财产陷阱与法律风险。

首先要明确核心警示:无公开信息的 “创始人” 是虚拟货币诈骗的典型特征。对比以太坊创始人维塔利克・布特林的公开履历 ——4 岁移民加拿大、19 岁辍学创业、2013 年发布以太坊白皮书等信息均可交叉验证,而 THE 币在区块链浏览器、行业数据库中均无创始人姓名、背景、团队构成等基础信息,甚至未发布具备技术细节的白皮书。这种信息遮蔽并非 “低调”,而是诈骗分子的惯用手段:2025 年被捕的 Thodex 平台创始人 Faruk Fatih Ozer 虽曾公开身份,但在卷款 138 亿跑路前仍删除所有社交账号掩盖行踪,而 THE 币连基础身份信息都未披露,其欺诈意图更为明显。

结合虚拟货币诈骗的共性逻辑,THE 币背后所谓 “未公开的创始人”,极可能通过三类套路实施诈骗。一类是虚构 “大佬背景” 引流:诈骗分子可能伪造 “前华尔街高管”“区块链顶尖开发者” 等身份,通过短视频平台散布虚假履历,却从不提供可验证的职业记录,这与孙宇晨等真实项目创始人的公开活动轨迹形成鲜明对比。二类是借 “匿名创始人” 制造噱头:宣称 “创始人匿名是为规避监管”,实则为跑路预留后路,类似 2024 年某 “匿名创始人” 代币项目,在吸纳资金 2 亿元后立即关闭服务器,投资者连追责对象都无法确定。三类是团队信息碎片化造假:在虚假官网罗列 “英文名 + 模糊职位”,却无一人可在 LinkedIn 等专业平台查询到,这种 “幽灵团队” 恰是 “空气币” 的标配。

参与 THE 币相关活动,将面临比普通虚拟货币更高的风险。财产安全层面,无创始人背书的代币本质是 “无主资产”,一旦出现价格崩盘或平台跑路,投资者连维权对象都不存在,这与 Thodex 骗局中 39 万受害者血本无归的结局如出一辙。法律风险层面,我国明确禁止虚拟货币交易,若 THE 币被认定为非法金融工具,参与交易或推广的用户可能触犯非法经营罪,即便仅是 “投资者”,资金损失也无法通过法律途径追回。更隐蔽的是,此类项目常与洗钱活动挂钩,用户的资金往来可能被卷入刑事案件,面临账户冻结等连锁后果。

识别此类 “创始人不明” 的虚拟货币骗局,需坚守 “三不原则”。其一,不相信 “匿名创始人” 叙事:正规区块链项目如以太坊、波场,核心团队信息必然公开透明,匿名背后往往是诈骗隐患。其二,不向无背景代币投入资金:通过 CoinGecko、非小号等平台核查项目背景,无创始人信息、无技术文档的项目直接拉黑。其三,不参与 “拉新返佣” 活动:此类项目常以 “推荐奖励” 扩张,本质是传销式收割,参与即可能沦为诈骗帮凶。

综上,THE 币创始人的信息空白,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—— 为诈骗而生的 “空气币”,从诞生起就注定要隐藏核心身份。此类案例再次警示:虚拟货币交易本身不受法律保护,而面对 “创始人不明” 的代币,任何投入都等同于主动踏入陷阱。远离信息迷雾中的虚拟货币,才是守护财产与法律安全的根本之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