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 年,“OK 钱包” 相关案件在多地密集爆发,从湖北广水涉案 1.5 亿元的洗钱案到浦东警方捣毁的涉诈团伙,均指向同一结论:这类以 “OK” 为名的虚拟货币钱包,已成为境外犯罪集团转移赃款、收割资金的核心工具,其骗局套路更隐蔽,法律风险远超普通诈骗。
2025 年的司法实践已明确:“OK 钱包” 无任何合规资质,属非法金融工具。经核查国家互联网金融协会备案名单,未发现 “OK 钱包” 相关信息,其开展的虚拟货币与人民币兑换业务,从未取得金融监管部门许可。从湖北广水市检察院的办案结论看,以 OKPAY 为代表的 “OK 钱包”,已被直接定性为 “专为上游黑灰产资金提供洗钱服务的非法应用程序”,这与 2025 年浦东警方侦破的案件逻辑一致 —— 犯罪团伙以招工为名,诱导他人注册 “OK 钱包” 账户,再以每个 40-50 元价格卖给境外诈骗分子用于走账。
2025 年 “OK 钱包” 骗局呈现三大升级特征,精准围猎不同群体。一类是 **“跑分车队” 洗钱陷阱 **:骗子以 “佣金返利” 为诱饵,拉拢村民用银行卡注册 “OK 钱包”,通过 U 币与 OK 币的兑换,为诈骗、赌博资金搭建转移通道。湖北广水案中,周某、陈甲等人搭建的 259 个涉案账户,半年内清洗资金达 1.5 亿余元,7 名涉案人员均因非法经营罪获刑。二类是 **“虚假理财” 收割骗局 **:仿冒正规平台图标,在短视频平台推送 “存币年化 35%” 广告,诱导用户下载虚假 “OK 钱包” APP,待导入私钥或充值后立即盗走资产,此类手法与 2025 年中国互金协会警示的仿冒 App 诈骗高度吻合。三类是 **“账户倒卖” 涉诈陷阱 **:浦东警方侦破的案件显示,犯罪团伙以 “劳务招工” 为幌子,招募人员注册 “OK 钱包” 账户后转卖给境外诈骗分子,每个账户成为接收赃款的 “工具人” 账户。
参与 “OK 钱包” 相关活动,从使用者到推广者均可能触犯法律。我国明确禁止虚拟货币交易,“OK 钱包” 因涉及非法支付结算,使用者可能涉嫌非法经营罪;若协助转移涉诈资金,则可能构成洗钱罪。湖北广水案中,即便仅是向洗钱团伙出售 U 币的币商陈乙、单某,也因被认定为非法经营罪共犯而被追诉判刑,这意味着普通用户若参与 “跑分”“卖币”,同样可能身陷囹圄。更值得警惕的是,此类平台服务器多设于境外,2025 年已破案件中,多数受害者资金因被快速转移至海外而无法追回。
2025 年识别 “OK 钱包” 类非法工具需坚守 “三查三离” 原则。其一,查资质,通过国家互联网金融协会官网核验,无备案的钱包必是非法,远离 “境外合规” 说辞;其二,查模式,要求绑定多张银行卡、以佣金拉新的,100% 涉及 “跑分” 洗钱,立即脱离并举报;其三,查渠道,正规金融 APP 仅在官方域名或主流应用商店上架,任何短信链接、陌生人分享的下载地址均为骗局。
综上,2025 年多起涉案超亿元的案件已敲响警钟:“OK 钱包” 绝非普通金融工具,而是司法机关重点打击的非法载体。面对此类平台,需牢记:虚拟货币交易不受法律保护,任何要求 “绑定银行卡”“充值虚拟货币” 的 “OK 钱包”,都是通向骗局的陷阱。